(二)“阝”
“阝”是汉字中常见的偏旁部首,分左“阝”右“阝”,一般都符合左阜右邑的规律。
“阝”在汉字左边作偏旁使用时,是楷书从“阜”字变形而来。阜字象形,甲骨字形象山崖边的石磴之形,《说文解字》山无石者为阜,即土山。因此,左“阝”旁(即从阜)的汉字本义大多表示与土山、岗陵或地形有关的事务。如:陵,陆、陡、险、陂等。
“阝”在汉字右边作部首使用时,是楷书从“邑”字变形而来。邑字象形,上为囗(wéi),表示疆域,下为跪着的人形,表示人口,合起来表城邑。因此,右“阝”部(即从邑)的汉字,本义大多表示与城市、郡治、区域有关的事务。如:都、邦、郡、郊等。
(3)鄢字的变化
《国语·周语》为阝焉,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鄢陵春秋时曰
阝焉,北魏《元景略妻兰将墓志》为阝焉,唐《赵君墓志铭》为
阝焉(安陵镇新庄村出土),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为傿(即以焉为图腾的部族),《尹宙碑》为傿,北齐《尧峻墓志》为鄢。
(四)“鄢”的本义
“鄢”从“焉”从“阜”。“焉”既表声又表义。“阜”专表义,为土岗,鄢陵西北境内群岗矗起,著名的土岗即有25条之多。加之此地生态良好,环境优美,出产黄色凤凰或经常有黄色凤凰出没,故为此地取名阝焉,古代一支部族依托此地建邦立国,称鄢国。公元前769年,郑武公灭鄢,废国为邑,改称鄢陵。
现在鄢陵县境及周边,仍有不少与凤凰有关的地名。如:凤岗、凤凰岗、凤凰陂、鸣凤乡、桐丘(即丘陵遍布梧桐树,凤凰非梧桐不栖,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)等,这些都可作为“鄢”字来源的佐证。
综上所述,“阝焉”的本义就是指土岗上有黄色凤凰,即金凤凰之地。废国为邑后的“鄢”,义为金凤凰之城。
远古时期的阝焉国,群岗矗秀,梧桐遍地,凤凰翔集,国泰民安。《诗经·卷阿》中:“凤凰鸣矣,于彼高冈。梧桐生矣,于彼朝阳。菶菶萋萋,雍雍喈喈”的诗句,大概说的就是阝焉吧!
鄢国·鄢陵考
河南省鄢陵县地处中原腹地,历史悠长,沃野坦荡,物华天宝。属黄河冲积平原,地势西北偏高,东南略低,北中部分布大小不等的自然隆起的黄土岗峦。土层深厚,易于耕作。气候四季分明,雨量适中,境内河流较多,水质甘冽,宜于多种动植物生长。优越的自然环境,为先民们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。从刘庄、唐庄两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、器皿来看,有蚌珠、蚌壳、石铲、石斧、石磨棒、石磨盘、碗形器、背水壶残片等,文化丰富多彩。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考证,属新石期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,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。赵世刚《关于裴李岗文化若干问题的探讨》一文中说:“西亚的新月形地带和中国的嵩山东麓好像东西并列的两座灯塔。远在八千年前同时出现在亚的两翼,标志着东半球进入了‘农业革命’的新时代的黎明时期。”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,人类逐渐定居下来,出现了原始村落,到了仰韶文化时期,由于战争的频繁出现和原始宗教的不断发展,原始城堡应运而生。到了龙山文化时期,中原地区出现一批古代城郭、邦,加上原始文字和青铜器等,标志着约距今五千年之际,文明时代已经来临,中原地区开始步入文明社会。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后,在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内,国家形态为在城邦国家基础上结成的方国军事联盟。是一个方国林立的时代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载,皇帝之世,“置左右大监,监于万国。”《汉书·地理志》云:“昔在皇帝,作舟车以济不通,旁行天下,方制万里,画野分州,得百里之国万区。是故《易》称‘先王以建万国,亲诸侯’,《书》云,‘协和万国’,此之谓也”
鄢国
《世本·氏姓篇》云:“鄢氏,妘姓国,后为氏。”妘姓为上古时一氏族名,始祖名求言,为黄帝的后裔。据《史记》及有关资料载:黄帝(公元前2717年--2599年)生昌意,昌意生颛顼(20岁成为天下共主,在位78年),颛顼生称,称生卷章,卷章生吴回,吴回生陆终。陆终娶鬼方之女生六子:长名昆吾,次名参胡,三名篯(即彭祖),四名求言,五名安,六名季连。约公元前2500年,求言被封于郐,又名会人。《毛诗谱》载:“昔高辛之土,祝融之墟,历唐至周,重黎之后,妘姓处其地,是为郐国。”《庄子·齐物论》说:“昔者尧问舜曰:‘我欲伐宗、脍、胥敖……’”司马彪注:“宗、脍、胥敖三国名也。”脍即郐。苏源生《鄢陵文献志》按:“鄢为郐之别封”。做为郐的同姓国、别封之国--鄢国,其建国时间也应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。鄢国古城遗址,出土了大量的陶器、贝类、玉器、石器,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鉴定,为新石器大汶口文化晚期器物。(大汶口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500年--2500年)基本上与古文献中记载的古郐国、鄢国年代吻合。鄢陵县彭店镇古城村一带,民间流传有七十二座鄢王冢之说,现彭店镇田岗村西尚有一处鄢王冢遗址。如果按古代平均寿命不足三十岁推算,鄢国最初建立也应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。这时的鄢国,为万国林立的方国。古鄢国在周初因参加灭商战役有功被重新封国,为子爵侯国。
鄢于春秋初年为郑所灭。西周末年,郑桓公为了在东方寻找一个安全地带,曾将自己的家眷、财产、部族、奴隶和国内商人迁居到洛水以东的虢、郐两国境内,骊山之役,桓公身死,其子武公掘突随平王东迁后,于公元前769年灭郐,又于前767年灭东虢,并将国都迁至“郑父之丘”,即今河南省新郑市城关附近。约公元前769--前767年,灭掉郐的同姓鄢国。《国语·周语》云:“鄢之亡也,由仲任。”是说鄢君娶了任氏之女为夫人,而招致了灭国之祸。《潜夫论·志氏姓》说:“鄢取仲任为妻,贪冒爱吝,蔑贤简能,是用亡邦。”政治腐败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。诚如《国语·周语》注引唐尚书语:“鄢为郑武公所灭,非取任氏而亡也。”
鄢陵
鄢亡国后,鄢城成了郑国南部的要邑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(公元前722年):“郑伯克段于鄢。”指的就是这里。
顾栋高《春秋大事表》云:“鄢本古国,[郑]武公灭之,初仍故名,后乃改为鄢陵。”鄢改名鄢陵,约在春秋中期,据《春秋·成公十六年》(公元前575年)载:“晋侯及楚子、郑伯战于鄢陵。楚子、郑师败绩。”此鄢陵即鄢,表明彼时鄢虽易名,仍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。
因古鄢城座落在南北走向的土陵上,故改称鄢陵。鄢改称鄢陵应在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575年之间。
公元前375年,韩哀侯灭郑,鄢并入韩。公元前365年,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大梁(今开封),魏强韩弱,鄢陵遂属于魏。公元前318年,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,改鄢陵为安陵,一者意为安全、平安之陵,二者古代安、鄢同音。三者有纪念魏国原都安邑之义。
周慎靓王二年,即公元前319年,秦伐鄢,鄢败,《史记》韩世家记:“秦伐败我鄢。”周赧王四十年,即公元前275年,“秦穰侯攻魏得许鄢陵,”“秦得后未久复归於魏耳。”
周楚王四年(秦始皇二十二年)即公元前225年,秦灭魏。则“秦求易地於安陵,”或曰:“唐雎不辱使命”。又曰:“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。”
秦始皇二十六年,即公元前221年,秦统一六国,实行郡县制,划全国为三十六郡,鄢陵属颍川郡。
公元前201年,汉始置鄢陵县。
鄢陵之外的鄢
鄢国公元前769年被郑武公所灭之后,历史上出现了河南鄢陵之外以“鄢”或与“鄢”有联系的地名。
(一)楚之鄢城。位于今湖北省宜城市境内。据马世之《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》记载,鄢,商周妘姓国。鄢国地域在今河南省鄢陵县一带。……鄢人建国于古洧水(今双洎河)之滨。约在商代中期之前,居住在豫中的楚人,在举族南迁过程中,就曾在鄢停留过,并住了较长一段时间,把鄢作为芈姓的故地:“楚人对鄢这个地名特别重视,《史记·楚世家》:‘王乘舟将欲入鄢。’集解服虔曰:‘鄢,楚别都也。’并且鄢有时甚至与郢字连用,又如楚昭王一度迁都在那里的鄀,就亦有称它为鄢郢的。古代迁居有把原来的地名带去作新居地名的习惯,在楚晋等国尤其盛行。因此楚人对‘鄢’所以重视,可能和他们故居的地名有关。现在河南省鄢陵县,在古代就叫鄢,它的故城在今治西北约二十里。它西北约九十里,就是祝融之墟的郑;西南约四十五里,就是昆吾的旧居许。所以芈姓的故地很可能就是鄢陵境内。”楚人经过鄢地,南徙丹阳,而最终成其煌煌大业。
据《鄢·姓氏源流》记载,远古火正祝融氏的后裔子孙,有在西周初期被封在宜城(今湖北宜城)者,建有罗国。周恒王二十一年(楚武王熊通四十二年,公元前699年)楚国发动的“攻罗之战”,此战楚虽败,但罗国从此一蹶不振,基本上已无力再与强大的楚国对抗。到了周庄王姬佗七年(楚武王五十一年,公元前690年),罗国最终被楚国所灭。楚武王随后于故罗国之地另置了一个鄢邑,安置依附于楚国的原鄢国贵族及其族人,因称鄢国,也称鄢城。
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,楚国鄢城来源有两种说法,一是古人迁居有把原来地名带去作新居地名的习惯。楚人原居住过鄢地,所以南迁后,把新建的居住地叫鄢,作为楚之别都。二是安置被郑武公所灭鄢国的贵族及其族人的地方。
鄢城毁于公元前279年。《史记·十二诸候年表》:“(楚顷襄王二十年)秦拔鄢、西陵。”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:“白起攻楚,拔鄢、邓五城。秦昭襄王二十八年(前279),昭襄王命白起伐楚,攻鄢(今湖北宜城)。楚调主力拒秦,展开决战。白起攻城不下,遂于鄢城西筑堨,引水灌城。鄢城顿成水泽,楚军民溺死者数十万。鄢、邓等城皆失。次年,秦克郢。秦在此地设鄢县,西汉因之,汉惠帝三年改曰宜城。”
另查,鄢本义为黄色凤凰之地,楚国图腾也是凤凰。
(二)楚之鄢水。鄢水,古水名,又名夷水。即今湖北中部汉水支流蛮河。《水经注》:夷水(鄢水)又东注于沔。昔白起攻楚,引西山长谷水,即是水也。旧堨去城百里许,水从城西灌城东,入注为渊,今熨斗坡是也。水溃城东北角,百姓随水流,死于城东者数十万,城东皆臭,因名其陂为臭池。
鄢水因鄢城而得名。
(三)莒国之鄢陵。春秋时莒邑,又名安陵。位于今山东省沂水县境内。《左传》文公七年(公元前620年):“公孙敖为襄仲逆己氏,及鄢陵,登城见之美,自为娶之。”《中国地名大辞典》:“鄢陵,春秋时莒地。”杜预注:“鄢陵,莒邑,在今山东沂水县界。”《临沂地区志·卷一·行政区划·历史沿革》:“鄢陵,春秋时邑。旧址在今沂南县东北部。春秋时莒邑。前619年,鲁国穆伯(公孙敖)为襄仲迎娶莒女,在此见莒女美,而自娶之。”战国时楚灭莒,鄢属楚,公元前223年秦灭楚,置莒县。西汉设东安县,西晋改东安郡。
据《姓氏寻源》载,鄢国亡后子孙以鄢为氏。鄢国遗民一支东迁于莒国,成为鄢陵邑.在今山东沂水县南的鄢陵。
莒国鄢陵与许昌鄢陵同名又都别称安陵,同时东安也有东安陵之义,即相对许昌鄢陵(安陵)居于东方,简称东安。
(四)陈留郡之鄢县。《汉志》有傿县,属陈留郡。《寰宇记》:柘城县北三十里,有故傿城。据史料记载,西汉时期,在柘城与宁陵之间设傿县,属陈留郡,东汉时期,傿县改称“鄢县”,隶属梁国。隋朝开皇十六年(公元596年),撤销鄢县。
鄢县名称的来源已无史料可查,县治在今河南省柘城县北部的远襄镇。据当地学者研究称,鄢是当地方言“远襄”的滑音。
(五)郑州之衍。据马世之《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》记载,郑灭鄢后,将鄢遗民迁至新郑附近,称“衍”。鄢、衍古通,其地在今郑州市北10余公里处,至秦汉时仍为邑镇。
河南省鄢陵县人大副主任:潘孟朝(著)
▍ 法律顾问:尹伟|河南天坤律师事务所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